完全耳道式助听器(CIC)因其面板位于耳道口内1—2mm而得名(Gudmundsen,1994)。近年来,CIC一直是助听器中体积小、隐形的其准。而且,多部文献都发表了CIC验配的优势,包括减少堵耳(Mueller,1994)、提高满意度(Ebinger,Mueller,Holland,1994)、降低风噪色增益(Forjtu&Preves,1994),相较于耳背式(BTE)验配更好地改善定位能力(Best,Kalluri,Mclachlan,Valentine,Edwards&Carlile,2010)。正是因为CIC的外型特点,带来了以上所述益处。
激光外壳技术最新的微电子科技的进步使得助听器的外观更为小巧,而同时功率却也越加强大。现在,深耳道定制式助听器已很普遍。但事实是,如今我们已能将助听器放置在过耳道第二弯口处,面板位置比从前更为靠里,达到了真正隐形的验配。这种验配模式的性能及外观优势将吸引到更多的听损患者,他们中的绝大多数将不再会考虑外观比此更大的助听器了。
助听技术的全面发展使得CIC变得更为小巧,小到其可以放置于过第二弯道的位置。这种类型的助听器比所有其他助听器都要隐蔽。我们将这种完全放置于第二弯道内的助听器称为完全隐形式助听器IIC,无论是外观大小还是放置位置都很引人注目。IIC助听器的面板位置就位于第二弯道处或是非常靠近,助听器的出声孔接近鼓膜位置。由于助听器的放置位置更深,其具备了更多的技术优势。
当声音传至鼓膜处时,耳廓效应及耳道共振对声音进一步的放大处理。BTE助听器由于麦克风的位置使其失去了这种声学效应。正是这些声学信息的丢失导致配戴者无法很好地定位声音。斯达克听力实验室对此进行了实验,试验数据验证了相较于耳背式助听器,耳内式助听器因其麦克风的位置,更好地保留了耳朵的自然声学特性。
关于方向性指数的三个测试(ANSI S3.35,2004):未助听耳,佩戴IIC助听器,佩戴耳背机。这个数据结果很好地支持了我们的以下预期:IIC助听器比下背式助听器提供更佳的声音定位能力(Bestet al .2010)。
IIC验配减少耳道容积,还会改变鼓膜处的声压级,这将有效提高助听器选配的整体效率。Boyle定律表明扬声器声输出相同时,耳道容积小,鼓膜处所接收到的声压级就越大。
IIC助听器舒适佩戴及聆听的关键在于耳样,这个耳样深度需超过第二弯道10—12mm。熟悉地掌握耳道解剖及生理,从容娴熟的取术技术,才可能轻松安全的制取完整的IIC耳样,这对于助听器制作至关重要。取样时,无需特殊工具。不过,采用一个能够看清二弯道后的耳廓还是有意义的。流动性好,粘性低的硅胶材料将更好地填充整个耳道。
经过细致的临床问诊及观察后,将扁平的棉障放入耳道近鼓膜处。在棉障上涂抹一些润滑剂,放置时将更舒适并便于硅胶材料的取出。斯达克实验室研发了一种全新的通气式棉障,可以在取出耳样时平衡内外压力。在正确的指导下,制取IIC耳样就和普通耳样一样轻松了。
现代助听器的盖制技术与激光外壳工艺使真正的完全隐开式助听器成为可能。当反馈问题已可以通过反馈截除器予以解决,最新降噪技术的研发已能够有效地提升患者的助听器验配效果。那么一个可以完全满足即使最为挑剔的患者的终极助听器完全隐形式助听器就诞生了。